時至今日,愛喝茶、想要學茶的人越來越多。這不,近期在茶語群里,就有很多小伙伴癡迷于茶葉審評。但事實上,想要整體且系統(tǒng)的學習評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茶葉審評呢?
茶葉審評,是指審評茶員用感官鑒別茶葉的過程。即評茶員運用正常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辨別能力,對茶葉產(chǎn)品的色、香、味、形等高低優(yōu)次進行審評,從而達到鑒定茶葉品質(zhì)的目的。
同時,按照國家審評標準,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審評器具,茶水比和沖泡時間,通常這個技能需要一個茶學系本科生花半年的時間學習才能掌握。
可以說,審評在茶圈總是被看作是一個專業(yè)得不能再專業(yè)的事情。尤其,對于正在習茶路上的初學者而言,更加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今天,茶語網(wǎng)特意分享出一套極具參考與教學意義的《茶葉審評全攻略指南》,以期讓對此感興趣的茶友們,通過簡單有趣的形式了解評茶。
我們從茶葉審評的用具、到流程進行了大整理,并挑選出了一套適用范圍很廣的成品茶葉的審評流程:150ml標準審評杯碗,3g茶,1:50的茶水比沖泡。
值得一提地是,參考國家審評標準,這套審評方式適用于綠茶、紅茶、白茶、花茶、條形烏龍茶。其用作以上品類的茶葉橫向評比,能夠快速且行之有效地了解茶葉品質(zhì)。
也就是說,這套審評方式,對于正在學茶但不甚精通的茶友,不失為一種簡單又實用的方法。下面,我們將從備具到流程一一解析,并附上注意事項,全部打包收納好遞到你手上。
1、茶具準備
純白審評杯、碗,工具一秒就搞定
審評所用的茶具說來也很簡單,只要完全按照國家標準來做就可以了,但提到國家標準,大家又會有些陌生。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為你逐一梳理出來,用具有:審評杯碗、評茶盤、分樣盤、葉底盤、稱量器、計時器、品茗杯、湯匙、網(wǎng)匙等。
用器很多,但為了日常也能操作,我們對器具做了微調(diào),原理不變卻更方便實用。調(diào)整后的器具有:
a、審評杯碗
b、茶葉審評專用器具,成品茶審評標準是150ml審評杯,250ml審評碗;
c、茶荷:代替評茶盤、分樣盤,方便觀察干茶外形;
d、白色碟盤:代替葉底盤,方便觀察葉底形態(tài);
e、品茗杯:方便你品飲茶湯的;
f、茶匙:盛茶湯,避免茶水弄得到處都是,并且也是用來聞香氣的利器;
g、電子稱:讓你的茶葉用量絕對符合標準,一絲都不能懈怠;
h、手機:萬能的手機是最方便的計時器,可采用其它儀器。
2、審評開始
基本流程記在心,進階的第一步
現(xiàn)在,先來給你簡單地描述一下審評沖泡的流程。
第一, 先觀察干茶。
看干茶,不是“干瞪眼”,要觀察的東西很多:是否符合茶類的特定外形、外形是否漂亮、是否有非茶類夾雜物......
每個茶類對外形都有特點要求,西湖龍井的碗釘形,黃山毛峰的朵型,如果拿到的茶樣跟標準的外形差很多就可以扣分。茶葉中不能有不屬于茶葉的物質(zhì),如果看到雞毛、鋼絲、瓜子殼什么的,就要狂扣分了。
漂亮?你沒有看錯!漂亮是茶樣審評中很重要的標準,一般漂亮的茶葉,其顏色、色澤、勻整度都很好,看起來賞心悅目,對于這類茶通常內(nèi)質(zhì)也不錯。其實評茶師也是外貌協(xié)會的,哈哈。
第二, 用電子稱稱量出茶葉用量,一般為3g。
第三, 把稱量好的茶葉送入審評杯里,注入沸水,開始泡茶了。
第四, 注水的同時用計時器計時5分鐘,如果是新嫩的綠茶,那么把沖泡時間調(diào)整成4分鐘。
第五,待5分鐘后,一手扶住審評杯杯蓋,一手把審評杯按照圖片示例放置到審評碗里,請留意具體“造型”,不要隨意亂擺。
第六, 審評杯中的茶湯倒盡后,看湯色。
茶湯顏色受空氣中氧氣影響,容易迅速變色。比如,剛沖泡出來的綠茶湯色是嫩綠色的,但靜置一段時間后,茶湯轉(zhuǎn)化淡黃色。因此在茶葉內(nèi)質(zhì)審評中看茶湯是第一步。
第七, 把審評杯打開一個小口聞香氣;茶葉香氣復雜,一般要聞三次才能判斷一款茶的香氣特點。
熱聞,是否有雜異味。剛沖泡出來,趁茶杯還熱的時候聞。當然不能溫度過高,不然鼻子難受;
溫聞,聞香氣類型和濃郁程度。熱聞后靜置一段時間,到茶杯溫熱溫熱的時候去聞;
冷聞,喝完茶湯,茶杯冷至常溫時,聞茶葉香氣的持久性。
第八, 看完湯色,嘗滋味。
5分鐘沖泡出來的茶,濃度很高,通常超出日常飲用的濃度范圍。在這就勸你不能帶著品鑒一款茶的心態(tài)去喝,你會哭的。嘗一下,嘗出味道就好了。那嘗什么呢?
是否有不舒適的味道,如酸餿霉變的感覺,如果喝到就趕緊吐了。這不是評分的問題了,這是茶壞了。
強度,味道重不重,苦澀重重,對口腔刺激明不明顯。如果味道重,那就是重口味的一款茶了。如果味道很淡,那就要小心了,5分鐘都沒什么味,那正常沖泡也就只能是一杯白水的感覺了。
回甘生津,茶有苦澀感不怕,但要苦能回甘,澀能化,口腔還有能生津。但要問回甘生津是什么,那就去看看茶語網(wǎng)的茶百科吧。
傳說大師能通過一口茶湯判斷茶葉的年份,山頭,品種以及生長情況,但這是大師級別的話題了。
第九, 也是最后一步了,把葉底放在盤子里觀察。
看什么呢?茶葉的原料,看顏色,捏葉底的軟硬,可判斷茶葉原料的嫩度。
茶葉要講究原料的嫩度,即使是黑茶,原料好的也是會更好喝。
葉色嫩綠嫩綠的,如果是發(fā)酵的茶,顏色深,但光感很好,油亮油亮,不發(fā)暗,用手捏感覺還有彈性,就是嫩度比較好的。
3、注意細節(jié)
知曉動作的講究,其他都將變成將就
除了以上這種基本的流程以外,那些值得注意的溫馨提示怎么能少呢?以下內(nèi)容一定要銘記在心!
在往審評杯注水的那一刻,就要開始倒計時了!
注水要達到審評杯的缺口處的下方,這才是1:50最完美的茶水比。
審評杯上面那個小洞一定要對著杯子把手的位置!嚴謹嘛!
在把審評杯的茶水往審評碗里倒完的最后時刻,要把審評杯拿起來再“抖兩抖”,堅決要把茶水瀝干凈!
打開審評杯聞香氣的時候,千萬只能開一個小口放在鼻子邊上,不然你的鼻子會被無情地“燒傷”的,雖然有點夸大其詞,但也是為了你的鼻子好??!
不要放過湯匙、杯蓋、碗三個茶器的不同香氣,它們都會有所不同,如果你能品到其中不同,必定加分不少哦!
剛才已經(jīng)說過5分鐘沖泡的茶湯濃度是很高的,其實你是可以只在口腔里感受一下之后吐掉,切記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喝掉,不要勉強自己嘛!
文章來源:茶語網(wǎng),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