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是武夷山當(dāng)家名樅,堪稱是“武夷茶王”,歷史悠久,品質(zhì)優(yōu)異,擁有純天然蘭花香,深受茶友們的喜愛。我們都知道,大紅袍也有等級之分,等級不同,品質(zhì)不同,價格也不同。那么,你知道大紅袍是如何區(qū)分分等級的嗎?
1、特級大紅袍
是采摘春季的大紅袍茶樹加工而成的,品質(zhì)是全年最高的。春茶無病蟲害,氣候比較低,不使用農(nóng)藥,茶葉無污染,所以品質(zhì)好,很多頂級名茶都產(chǎn)自于春茶前期;
(1)外形:緊結(jié)、壯實、稍扭曲、勻整;色澤帶寶色或油潤。
(2)香氣:香味高楊,濃長、幽遠清香。
(3)滋味:巖韻明顯、醇厚,回味甘爽,杯底有香氣。
(4)湯色: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
(5)葉底:軟亮勻齊,紅邊,帶朱砂色。
2、一級大紅袍
是采用夏季的大紅袍茶樹鮮葉制作的,因夏季氣溫升高,新捎生長迅速,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含量明顯減少,所以導(dǎo)致夏茶滋味沒有春茶的那般鮮爽,香氣也不入春茶濃烈;夏季茶葉中的咖啡堿、茶多酚含量比較多,所以滋味方面比較苦澀一些,品質(zhì)稍微遜色于特級大紅袍。
(1)外形:緊結(jié)、壯實、較勻整,色澤稍帶寶色或油潤。
(2)香味:濃長或幽、清遠。
(3)湯色:較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
(4)滋味:巖韻顯,回甘快,杯底于余香。
(5)葉底:較軟亮勻齊,紅邊,帶朱砂色。
3、二級大紅袍
采摘于秋季大紅袍茶樹鮮葉加工制作,因為秋季氣候比較溫和,但降雨量不足,所以采摘制作的大紅袍品質(zhì)方面比較枯老;特別是茶樹經(jīng)過了春夏兩季的采摘后,身體內(nèi)的營養(yǎng)不足,所以秋茶的內(nèi)質(zhì)含量相對比較低的,因為這樣的茶葉滋味比較淡薄,香氣也不高,葉色比較黃。
(1)外形:緊結(jié)、較壯實、較勻整;色澤油潤、紅點明顯。
(2)香氣:幽長;滋味巖韻顯、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3)湯色:金黃清澈、明亮。
(4)葉底:較軟亮、較勻齊、紅邊較顯。
大紅袍的具體分類
大紅袍,按照區(qū)域可分為:正巖茶、半巖茶、洲茶。
1、正巖茶
是指生長在武夷山境內(nèi),其中包括了有三坑、兩窠、兩澗以及內(nèi)外鬼洞等。
(1)大紅袍母樹
生長在九龍窠陡峭絕壁上的大紅袍母樹。由于產(chǎn)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大紅袍母茶共有六株,其中四株為奇丹,兩株為北斗。這6株大紅袍母樹非常的珍貴,在2006年5月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採、留養(yǎng)母樹大紅袍,實行特別保護和管理,故大紅袍母樹茶葉已成絕品。
(2)三坑兩窠兩澗
三坑指慧苑坑、牛欄坑(牛欄坑盛產(chǎn)肉桂俗稱“牛肉”)、大坑口,兩窠指九龍窠(大紅袍母樹所在地)以及竹窠,兩澗指流香澗和浯源澗,武夷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的精品正巖大紅袍沖泡10道之后仍有余香,湯汁醇厚回甘,香氣高雅,是不可多得的烏龍精品,是武夷巖茶的扛鼎茶品。
二、半巖茶
指的是武夷山風(fēng)景區(qū)外的,但依然屬于是武夷山境內(nèi)的大面積栽培的大紅袍;而半巖茶,主要品種是肉桂、水仙、水金鬼、鐵羅漢、白雞冠等。這幾類都屬于是武夷名樅,精心烘制,品質(zhì)優(yōu)越;目前市場上的很多拼配而成的大紅袍,都屬于是這類半巖茶。
三、洲茶
指的是武夷山境外,還有周邊大面積種植栽培的茶葉;
根據(jù)香氣分類
大紅袍,因焙火程度不一樣,所以又分為清香型、熟香型。
1、清香型
是采用輕焙火的方式烘焙而成的,口感方面比較清鮮一些,并且擁有明顯的花香,滋味甘爽,略帶清澀,巖韻不夠突出;沖泡后湯色橙黃至黃綠色,比較淡一些;葉底鮮活,但因烘焙火候不夠重,所以香氣很容易散發(fā),香氣不耐存放;清香型大紅袍,比較時候初入門級別品嘗者。
2、熟香型
是采用比較重的焙烘方式加工,焙火時間比較長,因此香氣濃沉,杯底香好;其滋味醇厚,巖韻明顯,且耐沖泡;沖泡后,湯色比較深沉,并且有久泡不退的特點;熟香型大紅袍的茶性溫和,有養(yǎng)胃護胃的功效;這類型的大紅袍,更加適合“重口味”老茶友。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大紅袍的相關(guān)分類介紹,大家都知道大紅袍是如何分類、分等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