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誰在種
“通俗來講,植物工廠就是工廠化的植物生產,像在工廠里批量化生產產品一樣種植農作物”,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記者,植物工廠特點是標準化的種植工序、不間斷的生長時間、不受限的生長季節(jié)。
在北京市平谷區(qū)的農眾物聯植物工廠的二層,記者看到,香椿、車前草、烏塌菜等一排排山野菜生長在“車間”的“流水線”上,它們的根須或浸潤于營養(yǎng)液中,或種植在基質中,完全脫離土壤,葉片在LED燈光的照射下蓬勃生長;在一層,一列列的生長架上培育著姬松茸、榆黃菇、蟲草花等食用菌類。項目負責人姚旭表示,這是利用不同作物所需的生長環(huán)境各異而采取的綜合式、互補式的農業(yè)生產方式。
光照、溫度、水分、肥料……在植物工廠里,這一切可以完全交給計算機系統(tǒng)——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的農業(yè)物聯網,將物聯網系統(tǒng)的溫度、濕度、PH值、光照等多種傳感器設備集成,實時監(jiān)測環(huán)境中物理量參數。
以記者所參觀的植物工廠為例,在人工LED燈光的照射下,農作物可以不間斷地生長、短時間內成熟、一年內多批次產出;在水肥系統(tǒng)的控制下,營養(yǎng)液和氧氣可以“瞄準”植物根部輸送養(yǎng)分;在中央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幫助下,54個人能夠輕松對26000平方米的農作物進行作業(yè),利用手機APP客戶端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農作物進行監(jiān)測控制,只需要點擊手機屏幕,就能完成授粉、施肥、澆水等步驟。
產品花樣多
植物工廠的生產技術率先在日本、以色列、丹麥等土地資源緊張的國家成型,其運作模式已經成熟。近幾年,我國才逐漸建設植物工廠,并不斷推進本土化技術。不過,姚旭坦言,建造植物工廠目前還有3大難題,一是投入成本高,二是運營成本高,三是科技轉化率低。以浙江大學在浙江省長興縣建立的植物工廠為例,800平方米的實驗空間,前期投入高達上千萬元,項目運行后每月僅使用電燈及空調所產生的電費開支也有二三十萬元。同時,科技轉化的周期也較長。據了解,農眾物聯經過3年平均19代的人工馴化,才培養(yǎng)出產品百余種。
不過我們看到,植物工廠里的產品種類也是豐富多樣。據姚旭介紹,農眾物聯目前生產的作物包括食用菌類、綠葉類、茄果類、藥材類和花卉類5大品種,滿負荷運轉下,預計年產蔬菜瓜果約700萬公斤。
也有人認為,工廠里的蔬菜“口感不如自然生長的蔬菜”。王海波對此表示,在植物工廠里培植的作物營養(yǎng)全都依靠外來的添加物,并且生長時間短,因此可能在口感方面與自然生長的作物有所不同,但在營養(yǎng)價值上沒有差別。同時,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對營養(yǎng)液成分比例的調整,對產品的口感進行調整和改良。
你可千萬別小瞧植物工廠,認為它們的產品只有農作物。實際上,植物工廠的“產品”還包括向企業(yè)、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建設生產設施,打造企業(yè)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將信息技術向農業(yè)生產推廣。除此之外,針對都市人群希望擁有自家“菜園子”的需求,不少植物工廠都紛紛推出性價比高的“家庭農場設備”,農眾物聯的一款“陽臺農場”產品甚至不足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