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集安市委、市政府以“三項工程”為總抓手,高站位、大投入,三年計劃投入6600萬元,用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目前,已累計投入4500 多萬元。通過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開展素質教育、扶持農村黨員創(chuàng)業(yè)等,使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善、黨員干部素質有了較大提升、農民群眾走上了富裕道路,文明新風勁吹集安古城,為廣袤的農村大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固本強基工程”選優(yōu)配強了村級班子,夯實了農村黨建基礎。以“兩委”換屆為契機,將能力強的“領頭人”選入村班子。清河鎮(zhèn)清河村黨支部書記陳民序自1976年以來,連續(xù)多年連任村書記,此次又是以滿票當選,群眾高興地說:“30多年來,陳書記帶領我們從一個負債累累村走到現(xiàn)在,每年村集體收入都在300萬元左右,俺們跟著他發(fā)展食用菌每年收入也在2萬元以上,這樣的人不選選誰?這樣的好干部俺們服!”榆林鎮(zhèn)復興村書記王田漢,也是滿票當選村書記,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此次126個村書記選舉,大部分人選票在90%以上,都是當地百姓認可和信服的能人,“兩委”交叉任職190人,平均年齡下降了2.5歲,既配齊了班子優(yōu)化了結構,又節(jié)約了人力提高了村級組織工作效能,為基層組織健康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素質提升工程”開拓了村干部視野,提升了村干部整體素質。筆者深入農村第一次見到麻線鄉(xiāng)上活龍村書記白君福時,他西裝筆挺,侃侃而談,如滿腹經綸的學者。筆者笑著問:“村干部不是應該帶著農民下地勞動,發(fā)展產業(yè)嗎?你穿成這樣,怎么領著農民兄弟干活,可別脫離了群眾?!彼χ卮穑骸爱斎?,種地的時候,咱有干活的‘行頭’,如果招商引資或者出席場面時,咱也得講究個包裝,這樣既能樹立自信心,對別人也是一種尊重,不是嗎?”接著又滔滔不絕地講起市委組織部安排他到清華班進修的經歷:“當初組織上讓我到清華班進修學習,我還不太樂意,一個是家里的事兒多忙不過來,另一方面,咱們一個農民花那么多錢,弄個燙金文憑不能當飯吃,不就撐個門面嗎?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還是參加了清華班。開學第一天,就給我弄傻眼了,大家自我介紹時,不是某企業(yè)的大老板、就是某市的領導干部,特別是聽他們嘮嗑,那真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這不,回來之后引進了長青參業(yè),總投入2900多萬元,現(xiàn)年利潤400多萬元;組織老百姓蓋起了40畝蔬菜和水果暖棚,年營業(yè)額也在20萬元以上。沒走出去哪有這么大收獲。”筆者看著他滿臉的笑容,心想:以前認為村干部應該是褲角一挽兩腿泥,那才叫實干,現(xiàn)在看來不一樣了,要想建設好新農村,光憑實干不夠,還要有靈活開放的思想,得靠巧干、借力干,這樣才能快速發(fā)展起來。
“創(chuàng)業(yè)帶富工程”為農村發(fā)展注入動力,扶持了一批雙帶能人。青石鎮(zhèn)石湖村書記孔慶森是“項目支書”之一,也是集安惟一一個資產過千萬元的村書記,還是青石鎮(zhèn)黨委第一個直接任命的村書記。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介紹:之所以選他,因為他是返鄉(xiāng)能人,帶動能力強,老百姓認可。筆者見到孔慶森時,問他:“你住在市里,而石湖這么偏遠,一年掙這點工資連汽車油錢都不夠吧?”他笑著答道:“我掙的錢夠花了,就是想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事兒,一個人富了不算什么,大家都富了那才叫好?!睅啄陙?,孔慶森默默地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帶動石湖村農民將80%適宜發(fā)展林地全部種上了林下參、帶動30多名村民實現(xiàn)年均收入2.5萬元、解決100多人就業(yè)。太王鎮(zhèn)果樹村草莓種植大戶李忠林是“項目黨員”,每當提到政府扶持政策時,就樂得合不攏嘴:“要不是咱政府,光靠俺自己一輩子也攢不下現(xiàn)在的家底。”2008年,太王鎮(zhèn)政府為他爭取幫扶資金95萬元,扶持建設了30棟反季草莓暖棚種植基地,當年草莓產量30噸,銷售收入120多萬元。李忠林成功后創(chuàng)辦了公司、成立了草莓種植協(xié)會,帶動200余戶農民發(fā)展反季草莓,年產600噸,增加農民收入400多萬元。目前,全市378名“項目黨員”,帶領1000多人增收致富,年均增加農民收入1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