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瓶胡麻油擺放在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xiāng)雨強村春雨糧油加工廠的展臺上,一瓶呈紅褐色,一瓶呈金黃色。
“紅褐色的是2016年以前小作坊式生產的三級胡麻油,因高溫榨油工藝無法脫磷脫硫脫蠟,純度不高;金黃色的是去年投資150萬元引進的自動化胡麻油加工生產線生產的產品,經(jīng)過數(shù)十道工序生產,上百個閥門控制,是平衡脫色與品質的二級油,獲國家QS認證。”昨天,正在組織生產的雨強村黨支書楊云說起生產工藝頭頭是道。
“自動化胡麻油加工生產線開機后,24小時不停機,每天可以加工8噸胡麻。”雨強村村委會主任尚華兼職生產線操作員,對每道工序駕輕就熟。據(jù)村民介紹,兩年多來,村干部們自愿擔當春雨糧油加工廠的主要勞力,沒領過一分錢工資。
楊云告訴記者,雨強村不是貧困村,卻是典型的空殼村,“2015年以前,村民多數(shù)在鹽環(huán)定揚黃工程工地打工,部分種玉米、苜蓿養(yǎng)灘羊,雖然收入不錯,但人心是散的。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幼病人,遇到困難,村集體掏不出票子,許多實事辦不了。”
2015年,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雨強村村民在村部旁蓋起一間20多平方米的作坊,用村集體經(jīng)費買了臺5萬元的榨油機,楊云、尚華和村文書尚玉順、村婦聯(lián)主任崔月霞輪班負責榨油。但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一個個困難接踵而至。
雨強村曾大面積種植過胡麻,這兩年,青壯勞力多在外打工,胡麻種植面積極少,村干部就到麻黃山收購原料。為了節(jié)省成本,2016年,村干部組織村民崔忠、肖彥琴等4戶為加工廠種胡麻,但因不得要領,1畝水地只能產出50多公斤胡麻。
今年,雨強村成立合作社推廣胡麻科學種植技術,將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其中,村集體出資提供胡麻種子,以訂單形式鼓勵農戶種植。大力推廣下,全村種植胡麻1500畝,原料有了保障。
雖然2015年底,村里生產的胡麻油已經(jīng)賣到鹽池縣各鄉(xiāng)鎮(zhèn)、單位和一些煤礦,但銷量極其有限。提高產品純度和品質,把雨強村胡麻油賣到全區(qū)乃至全國的大超市,是春雨糧油加工廠的夢想,也是唯一出路。于是,新修廠房、購買生產線等事宜被提上議事日程。
去年5月,雨強村向河南的設備廠家交付了訂金,但相關部門扶持壯大村集體建設的200萬項目資金尚未到位。在鄉(xiāng)政府聯(lián)系下,鹽池縣扶貧辦提供了5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墊資12萬元,村文書墊資17萬元,使糧油加工廠提質增效計劃按期進行。價值60萬元的榨油機、10萬元的灌裝流水線,被運進占地280平方米的廠房里順利投產。
楊云說:“目前,糧油加工廠每年盈利10萬元左右。雨強村為全村332戶村民購買了意外傷害險,支付了1029名村民的四成大病救助費,以入股形式每年為10戶貧困戶發(fā)放2.5萬元利潤收益。將來,村集體還要全額承擔全村群眾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的費用,這些錢,都要出在糧油加工廠的生產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