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象
外出務工青年回家首先談婚事
小魏來自榆中縣北部山區(qū)上花岔鄉(xiāng)百祿村。“為使家里的生活好一些,我初中畢業(yè)就外出務工了。雖然這幾年家里的負擔比較重,但務工一年的收入在開銷完家里的需要后還有部分結余,幾年下來也有了一筆可觀的存款。”小魏說,由于外出務工多年,他的年齡也大了,而農村老家年齡相仿的女孩子都早已出嫁了,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剩男”。這不,幾年的務工生涯,和同去江蘇務工的連搭鄉(xiāng)秦啟營村的一個姑娘相識了,而且兩人很投緣,前幾天放假回家來,女方邀請同村的姐妹們把把關,然后去見女方的父母,希望今年春節(jié)期間能把他們的婚事給辦了。
“我今年只有26歲,但在我們農村來說,已經是‘剩男’了。父母都在催著我把婚事辦了”。小魏說,他這個年齡該是結婚的時候了,因為在老家,和他一起玩大的幾個好朋友的孩子都已經兩三歲了。
2 美滿
“閃婚”也很幸福“閃離”幾乎沒有
農村外出務工者春節(ji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忙著辦婚事,前前后后就20天左右,這在農村被稱為“閃婚”。從記者走訪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幾年,農村“閃婚”者相對較多,而“閃離”者幾乎沒有。
上花岔鄉(xiāng)百祿村的小韓,初中畢業(yè)后到榆中縣城上職業(yè)中專,學習電子技術,然后去了江蘇一家電子產品生產廠家務工。幾年下來,他和同去縣城的一個姑娘相識,2013年春節(jié)回家辦了婚事。雖然小韓只有24歲,但孩子已經3歲了。“我們全家6口人,女兒在蘭州一醫(yī)院上班,一家人的生活很是幸福。”小韓的父親說。
無獨有偶。來自榆中縣園子岔鄉(xiāng)上大路社的魏存,在蘭州一家餐飲企業(yè)務工,雖然小魏只有初中文化,但因工作比較努力,老板很是賞識,被提拔為后堂主管。“我今年22歲,和來自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名女孩結婚了。媳婦比我大2歲,我們相識3年了,感情很好,去年春節(jié)回家時就把婚事辦了。”魏存說。
據相關村委會的工作人員說,近些年,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比較多,而且兩三年后都在回家過春節(jié)時把婚事給辦了,只是這些年輕人的年齡均比較小,在孩子兩三歲時才補辦結婚證的情況比較多。“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生活都比較好,出現‘閃離’的現象幾乎沒有。”
3 沖擊
農村媒婆基本“失業(yè)”
記者還了解到,現在好多農村外出務工者基本是獨生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早就成了年輕的“空巢”一族,他們渴望有人陪伴自己,所以就希望子女早點結婚,好早抱孫子孫女。
榆中縣上花岔鄉(xiāng)百祿村百祿社的張先生說,他前些年雖談不上是一個出名的“媒婆”,但基本上有七成的把握。“近七八年,農村除了留守的老人外,很少看到有年輕人待在家中務農的,所以這幾年很少牽紅線,我這個‘媒婆’基本上失業(yè)了。”張先生說。
上花岔鄉(xiāng)雙營岔社的魏先生已經57歲了,兒子今年28歲,初中畢業(yè)后就外出務工,一直沒有談對象。“我們現在最想的就是抱孫子,同村里和我歲數差不多的人都抱著孫子了,兩個的都很多呢。”魏先生道出了心聲。
魏先生的兒子就在蘭州市瑞德摩爾市場內一家餐飲企業(yè)務工。他說,若再不相親,自己真成“剩男”了。
幸運的是,一起務工的同事正給他撮合一樁婚事呢!“如果這樁婚事能相成,今年春節(jié)回家就把婚結了,不想讓父母再為我的終身大事操心了!”小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