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如今看來只是一句口號。在讓消費者強壯之前,脆弱的奶農先倒下了。
近日,從河北到廣東、從青海到山東,全國部分地區(qū)奶農倒奶風波持續(xù)發(fā)酵,在一個名為“中國奶業(yè)出路在哪里”的微信群里,各地奶農和奶牛養(yǎng)殖從業(yè)者大倒苦水……
而地球的另一端——新西蘭,11月底仍是綠草幽幽,在陽光和藍天下,有的奶牛在低頭吃草,有的奶牛則臥躺在地。“我們非常感謝中國企業(yè)來新西蘭建設工廠,在原奶收購量方面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一位新西蘭當地奶農如此介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業(yè)專家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進口奶粉沖擊是奶農之殤的導火索,而國內奶業(yè)長久以來形成的畸形格局才是倒奶風波的內因。“為何只占全球牛奶產量5%的大洋洲,在留有部分供本土生產,且還出口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卻能夠擾亂中國市場?”
上游養(yǎng)殖脆弱誰之過
在烏龍事件調查結果出爐后,占全球貿易三分之一的新西蘭恒天然下調了其對2015年產奶季原奶價格的預期,將每公斤牛奶干物質的價格從5.30新西蘭元下調到4.70新西蘭元。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蘭進口奶粉價格從42000元/噸跌到21000元/噸,跌幅多達一半,還原成牛奶后的成本約在2.2元~2.5元/公斤,遠低于目前國內大多3.5元~4.5元/公斤的原奶收購價。
通過價格比較不難發(fā)現國外奶牛養(yǎng)殖業(yè)的競爭力。對此,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分析稱,首先從土地成本來看,國外是私有土地,父傳子這樣傳承下來,如果用心經營,每年只需交納一定的稅即可。“此外,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大洋洲奶農除了原奶收入,還有可觀的股東分紅和債權收益等。”
李勝利給本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去澳大利亞走訪,問當地一個奶農一頭牛一年掙多少錢,對方介紹500澳元,此外,乳品加工企業(yè)每年還會按每頭牛返還1100澳元。
“以恒天然為例,奶農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入股,誰入股多就是董事長,在滿足本國消費后,通過建立加工廠來噴粉,進而出口到中國等國際市場。”李勝利認為,這種合理利益聯(lián)結機制正是中國一直以來所缺乏的,而這是歷史形成的問題,想改變都有點難。
對此,中國奶協(xié)乳制品工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奶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顧佳升告訴本報記者,1978年我國宣布“允許私人養(yǎng)牛”,此后,我國奶業(yè)經過20年的積聚,其間有過一個“奶牛下鄉(xiāng)、牛奶進城”的發(fā)展階段,即集體和國營的規(guī)模化牛場被分解為散戶。
“但是1993年起各地生牛乳收購價格逐步放開,加工企業(yè)單方面控制了生乳定價權。隨后原來‘產加銷一體化’的各地國營牛奶公司在改制上市的過程中,大多采取了‘輕資產’策略,將牧場剝離出去,原本在一個大灶吃飯的養(yǎng)殖企業(yè),與加工企業(yè)徹底分離了。”顧佳升介紹,產銷利益鏈失衡是造成我國乳業(yè)上下游“頭重腳輕”的根源,同時也導致我國奶農在發(fā)展再生產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前,一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向本報記者反映,農業(yè)部的“救助令”確實幫助奶農說了公道話,但是奶農目前最需要的還是損失補償,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還經常被乳企要求上進口設備,而這些都需要投入,現在哪里去籌集資金呢?
“奶荒”還是奶“晃”?
釀成奶農“殺牛倒奶”的悲劇還有一方面的因素,就是從2014年2月開始,國內原奶供應由“奶荒”突然轉為“過剩”,這種風云突變是讓處于被動的奶農極不適應的。
據山東省畜牧獸醫(yī)信息中心對畜產品市場行情監(jiān)測,進入2014年,全省奶價已持續(xù)7個月下跌,2014年8月中旬,山東全省生鮮乳平均收購價格已經跌破4月/公斤,為3.74元/公斤,比年初下降16.52%。粗略估算,由于奶價持續(xù)下跌和飼養(yǎng)成本上升,半年多來山東奶農減少收入在10億元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企業(yè)明確跟奶農解釋稱,因為進口奶粉價格便宜,所以乳企對國內奶農原奶的需求“過剩”。有奶農向本報記者表示很難理解,“為何在2013年下半年提價搶奶,如今卻限價拒收呢?而這是與乳企合作七八年以來很少遇到的情況。”
對此,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乳業(yè)專家向本報記者揭秘了其中的緣由。“一直以來,我國乳制品加工企業(yè)存在國內生鮮奶和進口乳制品兩個池子,且這兩個池子是互通的,乳企可以根據政策和市場環(huán)境隨時調換使用。”比如,因為2013年8月恒天然肉毒桿菌烏龍事件,導致新西蘭進口奶粉受限,一度瘋狂進口的國內乳企感到驚慌,于是轉向另一個池子搶奶,這就出現了表面上的“奶荒”。
“等2014年初因‘烏龍’而恢復進口后,另一個池子就顯得有點多余了。”該專家稱,因此“奶荒”背后實則是奶“晃”,乳品加工企業(yè)在兩個池子中晃來晃去,“要想保護國內養(yǎng)殖業(yè),需要明確隔斷兩個池子的直接互通。”
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進口乳粉85.4萬噸,同比增長49.08%;2014年上半年國內進口乳粉同比增長75.2%至68.2萬噸,有專家預計2014全年數據會達到110萬噸。
“2013年10月進口奶粉價格漲到55000元/噸,2014年初下滑到40000元/噸,8月份已經降至24000元/噸。”一位乳業(yè)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個別規(guī)模大的進口商已經因此出現巨額虧損,因此2014年和2015年,乳品加工企業(yè)會花大部分精力來消化庫存,而這也是他們因判斷失誤帶來的惡果。
本站點評:老百姓餐桌無小事!民以食為天,讓百姓的餐桌吃上放心菜,是政府一直關心的問題。奶類市場近幾年問題不斷,到底誰之過?誰之責?為何最終要讓消費者買單?希望未來讓我們的生活中可以隨處都用到放心的乳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