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在木耳發(fā)菌過程中,應根據氣溫情況和菌絲體生長情況,以在室內形成空氣對流為宜,每天靈活變動室內通風換氣的時間和次數。在養(yǎng)菌期間,菌室空氣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0%以下,同時菌袋擺放密度不宜過大,在通風換氣后每周進行1次消毒和防蟲處理,防止雜菌和害蟲交叉感染。
一、木耳發(fā)菌過程怎樣通風
1、通風的方法
在木耳發(fā)菌過程中,每天都需要通風,應根據氣溫情況和菌絲體生長情況,靈活掌握室內通風換氣的時間和次數,以在室內形成空氣對流為宜。
2、注意事項
(1)養(yǎng)菌期間,應將菌室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50%以下,同時注意通風換氣。
(2)菌袋擺放密度不易過大,若用3-5層的層架擺放菌袋,菌袋之間應留通風道。
(3)養(yǎng)菌后10天后,用微風吊扇讓菌室內上下層空氣循環(huán),保持上下層菌袋溫度相對一致。
(4)在養(yǎng)菌期間每周進行1次消毒和防蟲處理,時間選在通風換氣后,避免雜菌與害蟲交叉感染。
(5)養(yǎng)菌完成后,應將其放在低溫、干燥和黑暗處保存,在裝入編織袋后,碼放時應保持“品”字型空間,防止異常發(fā)酵升溫燒袋。
二、木耳發(fā)菌結束時怎樣進行催耳處理
1、室內催耳
(1)袋與袋之間間隔約3cm,增強室內光線,若窗戶較少,應要適度補光。
(2)白天的溫度不可超過約20℃,夜間溫度在0℃以上即可,同時保證空氣濕度,防止水分流失。
2、室外催耳
(1)因為春天空氣濕度比較小,所以催耳時不能直接分床,應集中擺袋催耳,隔2床擺1床,后期通常1床可分成3床。
(2)擺袋的前一天用2%石灰水在地面打一層透水,以第二天不沾腳,能下地為宜。
(3)將袋拿到室外擺放整齊,并覆蓋地膜,中午地膜內的溫度不可超過25℃,超過25℃應用遮陽網。
(4)催耳后約10-15天就可達到“黑眼圈”的程度,此時便可分床,分床前應用石灰水、多菌靈等藥劑消毒老木耳地,地面打透打濕,周邊雜草應清理干凈,鋪上地膜后,便可分床。
(5)袋和袋之間的距離為10公分,分床后早上與晚上澆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