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陳朝超,正在裝飾紫陶壺
陳朝超,在碗窯村創(chuàng)作基地里,老舊的紅磚房,幾立方的柴窯,幾縷炊煙從間裊裊升起。33歲,這樣一個年輕的人,他的作品卻是柴燒界里,獨一無二有別于市場的,也是紫泥刻填柴燒第一人。
但其實,26歲之前的陳朝超,對紫陶或者柴燒絲毫不了解,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因為家族生意偶然來到建水,接觸建水紫陶后他開始新的嘗試,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柴燒,從此便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彷徨過,掙扎過,一心撲進柴燒里。
從那時到現(xiàn)在,他在近幾年的紫陶生涯里,所研究的柴燒燒制工藝,讓建水紫陶以另一種特別的方式,顛覆了對常人對建水紫陶的理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制陶方法,擁有著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主要用薪柴為燃料燒成陶瓷制品,燒窯難度相當高。與一般陶制工藝相比,柴燒作品不施任何的藥釉,其色澤完全來自于土、火、灰的交匯與融合。
圖為:陳朝超走訪各地柴窯與匠人交流
窯內的落灰依附在土坯之上,在高溫的燒制下,形成了色澤溫實,層次多樣的自然灰釉。這個過程十分不易,燒制一窯大致所需5噸左右柴,幾天幾夜的徹夜守候,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地方燒。
圖為:陳朝超到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進修學習
為了建起柴窯,他走訪了宜興景德鎮(zhèn)臺灣各地,與各地柴窯師傅交流探討,最后自畫,自建.研究建成柴窯,
獨自蟄伏于黑暗的歲月,一瞬間綻放出明艷的光彩來。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柴窯,每一窯成色,灰釉,火痕,肌理幾乎都能掌控。
柴窯的溫濕度、壓力、氣溫的變化,還有風力壓力,都能掌握。燒窯并不是單純的聽天由命,擺的時候要考慮好火的路線,火從作品的哪個部位竄過等,直接決定著燒出來之后,它身上的紋理和顏色。
燒窯,無疑是,柴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階段,一旦開始,幾天幾天就需要24小時有人守著窯,必須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半點也馬虎不得。
當溫度抵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后,窯內火與灰、土逐漸融合成釉,坯體的顏色肌理,開始發(fā)生變化。投柴也是非常危險的過程,溫度高達一千度時,打開火門火苗會竄出幾米多高,投柴的人稍不注意,就會被燙傷,燒傷。
但危險往往蘊含著意料之外的魅力,當然結果也不一定盡如人意。陳朝超常把自己稱作賭徒,哪怕一窯炸裂,變形,所剩無幾,他也依然執(zhí)著。
正是這種賭徒的心態(tài),造就了陳朝超質樸而又純粹的柴燒作品,紫泥,是建陶里最難燒制,最易變形,最易炸裂,再加上刻填工藝,燒制時難度增加,破損率增加,是其他紫陶人望而卻步的,而他一燒就是幾年。
他說,每一件器物都是有靈魂和生命的,好的茶器除了兼顧實用與美學,茶器拿在手里的協(xié)調感和自然度,都需要考慮在內。
常有人問燒好作品的秘訣,其實,哪有什么秘訣,多感受多體會,懷著崇尚的心來看原始的柴燒工藝,去熱愛著這世界最本真的姿態(tài)。
你只要多付出一點,它就會回饋給你。(本圖文系“紫陶說”提供昵茶網(wǎng)發(fā)布,圖文解釋權歸“紫陶說”所有,與昵茶網(wǎng)無關,其他媒體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