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31日電 題:他們亮出鄉(xiāng)村振興“最美通行證”
作者 彭國威
“老板,我們摘點草莓。”
“不好意思,沒有了!”
一月風猶寒,幾個年輕男女走進巫溪縣溪月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草莓采摘園,聽聞汪洪清的回答,更感失落萬分。
“我們是開云巫高速公路項目部的工作人員,本想到這里摘點水果回去嘗嘗鮮。”
“你們是來修路的啊!那好吧,現(xiàn)在熟的水果還不是很多,自己去園子里挑一下吧。”聽到其中一個年輕人的話,汪洪清立馬改變了想法,隨即遞上一個采果籃。
見一行人鉆進大棚后,他不慌不忙地解釋,“這條路連接了開州、云陽、巫溪三個縣,可是我們未來的一條致富路,在我們鎮(zhèn)上就有出入口,早日修好,對全鎮(zhèn)來說都是大好事。
“不愧是當老師的,站得高,看得遠。”巫溪縣文峰鎮(zhèn)副鎮(zhèn)長劉智打趣道。
近幾年,重慶涌現(xiàn)出不少農業(yè)新型職業(yè)者,在全力擘畫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他們發(fā)揮著“領頭雁”的作用。
與這個采摘園一河之隔,巫溪縣職教中心文峰校區(qū)幾棟教學樓一眼可見。今年46歲的汪洪清,真實身份是這所學校的一名老師,剛放假,他就一頭扎進了這里的田野,何為?
懷揣“技能證” 他把“講桌”搬進“田園”
站在眾人眼前的汪洪清,一身的泥土,儼然成了一位地道的“農名”。
“一名老師,怎么搞起了副業(yè)?”
面對記者疑惑,他解釋,“我只是這里的一名技術顧問。”
2016年,汪洪清的弟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6個人合伙在這里流轉20多畝土地,搞起了一個草莓采摘基地。
因為在學校教農學專業(yè),哥倆一番商量,汪洪清成了這里的技術員:別個把技術帶進工廠,他則利用課余時間,把技術帶到田間地頭。
汪洪清說,農民領取到土地流轉金后,每人每年可以入股50元到合作社,既可保證大部分租金進農戶腰包,又能提高大家“當家做主”的積極性。能夠為百姓致富貢獻一份力量,自己樂在其中。
走進采摘基地,有不少蜜蜂飛舞在空中。“這些都是我的小幫手。”指著每個大棚外的一個蜂箱,汪洪清顯得十分興奮,“我們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人工授粉方式,園子里草莓開花授粉,現(xiàn)在全靠它們。”
掀開大棚的門簾,一株株小草莓整齊劃一地排列著,一些漸熟的果實紅著臉,嬌羞地躲在綠葉下。“去年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大面積采摘了,今年天氣比往年冷,草莓成熟晚了些。”汪洪清一點沒改老師講臺上的提問習慣,“你們發(fā)現(xiàn)這個大棚的與眾不同沒?”
見大家疑惑,他用粗糙的手指著大棚里一棵棵葡萄樹道,“奧妙就在這里,等到五六月份溫度高了,葡萄樹正好是枝葉繁茂的時候,可以給樹蔭下的草莓遮太陽,讓草莓在清涼的環(huán)境中慢慢成熟,能夠延長至少一個月的采摘期。”汪洪清說,等草莓賣完了,葡萄樹上的果實也逐漸成熟了,這樣的“間種”方式,實現(xiàn)了經濟的雙豐收。
“我們基地除了全部用生態(tài)有機肥外,還實現(xiàn)了‘零農藥’培育。”在大棚內的兩側,還能見到不少種植的大蒜,汪洪清毫無保留地道,“這些大蒜能起到自然消毒殺菌驅蟲的功效。”
以前的建卡貧困戶董澤平家住二社,說起這個基地滿是贊譽。“我們年輕人出去打工掙錢,父母年紀大了可以在這個園子里打工,家里年底還能享受分紅,拓寬了收入渠道,一家人2020年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醉翁之意不在酒。汪洪清來這里當技術顧問,還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把這里當成學生的實訓基地,“把講桌搬進田園”,一有機會就讓學校孩子們到地里觀摩學藝。“我們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很快辦起了家庭農場,開始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說起這個,汪洪清掩飾不住內心的得意。
這幾年,采摘基地銷售了100多萬元草莓,一邊經營,一邊發(fā)展,2019年,合作社通過“滾雪球”方式擴大項目,又在村里流轉了30多畝地種植羊肚菌,能帶動致富的人更多了。
喝水不忘挖井人,2019年,為了方便游客入園,同時利于周邊60多戶人家出行,采摘基地花費8萬多元,在進村的河道上架起了一座10米多長、1米多寬的路橋,不少村民回家的路從此不再難。
用好“資源證” 他把“人緣”變成“錢緣”
驅車沿著一條寬約8米的新路前行,在離奉節(jié)縣“三峽之巔”景區(qū)還有約13公里遠的地方,有一家名叫“瞿塘灶屋”的餐館,醒目地矗立在路邊,下午三點過了,還能聽聞客人用餐時的歡聲笑語。
兩層高的鋪子,裝修古樸,合理搭配些玻璃幕墻,總會讓過往的行人眼前一亮。見客人來,一位憨厚的男子笑著迎了出來。“歡迎光臨,里邊請!”
“這位就是‘歐伯’,可是遠近聞名的紅人。”
“53歲的人了,就快成了老頭子,啥紅人哦。”聽聞旁人的介紹,“歐伯”為人謙虛,但是臉上不失自信。
在一樓的廚房里,“歐嬸”還在忙著炒菜。“她是這里的大廚,我是這里的跑堂。”聊著天,他領大家上到二樓,包房里,幾桌人正在用餐。
擇一間安靜的屋子坐下,讓服務員泡上一壺茶,“歐伯”思路清晰地憶起這個鋪子的“誕生記”。
“歐伯”是石廟村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莊稼人,當?shù)厝朔Q這個地方為“坳口”,早些年,因為入村的路很窄,陡而險,很少有人愿意來這個深山。家里沒有啥收入,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他也曾是其中的“南漂族”。
“房子是我自己的,2002年蓋了一層,我們以前在外打零工,整個房子都是荒廢的。”幾年前,“歐伯”獲悉臨近的巫山縣要修一個機場,搭乘發(fā)展東風,門口這條3米寬左右的土路成了奉節(jié)通往機場的重要通道,頭腦靈活的兩口子發(fā)現(xiàn)了商機,于是毅然決定返鄉(xiāng),把房子修葺一番后,改造成了一個簡單的餐館。
“我們開始主要為修路的工人提供餐食。”因為用的食材都是自己從左鄰右舍家里淘來的土特產,加上“歐嬸”有一手炒菜絕活,飯館很快受到大家的歡迎。
“以路為媒”,奉節(jié)縣打造的“三峽之巔”景區(qū),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游客前往要途經這里,眼見形勢越來越好,2016年,兩口子一合計,用攢下來的錢,在原有房屋基礎上又加蓋了一層樓。
真正的發(fā)展是在2019年,當時縣里引進重慶蜀江楚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助推地方鄉(xiāng)村振興,無意間,公司發(fā)現(xiàn)了“歐伯”家的區(qū)位優(yōu)勢,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由公司租下這棟老房子,全新裝修升級為一個原鄉(xiāng)風味餐館。
就這樣,這棟普通的民宅完成了“資源變現(xiàn)”,“歐伯”一下成了“包租公”,一年僅租金就有10萬元。
“親家,我們先走了哈”
“好的,有時間再過來耍。”閑聊間,隔壁吃飯的一位顧客過來和“歐伯”打了招呼就匆匆而去。
“剛才那位是我家親戚,他們自帶食材,我們只幫忙加工,招待了客人,也省下不少錢。”聽聞“歐伯”一言,記者隨即調侃,“你這算不算假公濟私啊?”
“在我們農村,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幫個忙很正常。”一旁的店長王淼圓場道,“能發(fā)動周圍的親戚過來就餐,同時也是給店鋪做宣傳,何樂而不為。”
他解釋,當初考慮到“歐伯”在當?shù)氐娜司?,公司在租房的時候可是和兩人簽署了“賣身契”的,租子要租,同時也要租人。“把‘人緣’變‘錢緣’,這也是公司看中兩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外頭很快傳來眾人散席的腳步聲,店里一下輕松下來,“歐伯”忙著給王淼匯報今天的收入和進貨安排,哪家的土豬好,哪家的瓜果香……一張張清單很快了然于胸。
記者站在二樓的大陽臺看到,馬路對面,梯田地里一排排果樹被枝頭的臍橙壓彎了腰,看得人嘴饞。
“我們家有5畝多地,除了供客人采摘外,就是網上銷售,去年12月20日開始采摘,到現(xiàn)在已經賣了一萬多元。”用“歐嬸”自己的話說,時代變了,全家人都在觸網“趕時髦”。
正因為這種發(fā)自內心的轉變,兩口子養(yǎng)成了一個好習慣,有客人來,就盡量加個微信,長期以往,“歐伯”日漸名聲遠播。
忙著去廚房為客人準備晚餐的“歐嬸”說,沿著這條馬路再往前走500米左右,有一個觀景臺,可以看到著名的夔門和白帝城景區(qū)。“公司正在打造的一棟民宿就在旁邊,到時候,來這里的客人應該會更多。”
“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一幅鄉(xiāng)村振興的如詩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