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的商都縣屬于內蒙古高原,還是國家級的深度貧苦線,更是平谷區(qū)東西部對口幫扶的結對縣。商都的自然條件并不是很理想,這里全年的平均氣溫只有3.1℃,而且風沙較大,這里的無霜期只有105天,而且還并且十年九旱,土地貧瘠,能夠生產的也就是馬鈴薯這樣的作物,也被稱為是“馬鈴薯之都”。
商都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還是頗大的,但是這里的銷售渠道較為閉塞,而且價格也很低廉,即便如此也時常會出現滯銷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平谷的掛職干部瞄準了“馬鈴薯”產業(yè),以“馬鈴薯小鎮(zhèn)”的建設作為契機,聚集平谷商都兩地農業(yè)產業(yè)優(yōu)勢,開展多個京蒙扶貧項目。
想要更好的打造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并且實施希森公司馬鈴薯種薯繁育項目,商都一共投資了3850萬元,涉及京蒙資金800萬元,共建了高標準溫室大棚328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組培中心。
再者想要更好的提高馬鈴薯的種植水平也需要在種植技術、農機化肥選用、病蟲草害防止等多方面開展了專業(yè)的培訓指導,帶領上千名的農戶以及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學習掌握先進的馬鈴薯種植技術,利用先進的技術幫助當地的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壯大起來。另外為商都縣建設了近三百個大棚,為馬鈴薯生長帶來了適宜的條件。
同時為了能夠更好的對馬鈴薯進行貯存,京蒙扶貧協(xié)作資金投入1944萬元,深入到四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5個恒溫庫,容量共計4500噸,切實解決農戶馬鈴薯存儲的后顧之憂。
目前在京蒙扶貧項目的幫助帶動之下,商都縣已經形成了集脫毒繁育、基地化種植、規(guī)模化加工、現代化儲藏、社會化銷售為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yè)鏈格局,同時也助推了馬鈴薯小鎮(zhèn)的成功審批,幫助商都縣更好的發(fā)展特色馬鈴薯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