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昆明嵩明蔬菜滯銷,上千噸蔬菜扔在地里。調查發(fā)現(xiàn),嵩明蔬菜滯銷從去年11月就開始了,到現(xiàn)在沒有好轉跡象。這些蔬菜原本是要銷往廣東和北方,由于外省菜價一路狂跌,虧本也賣不動。其中,油麥菜在田間大棚1角錢一公斤都賣不動,但在昆明市的蔬菜市場,卻能夠賣到6元一公斤。當前,已有昆明市民自駕去菜地割菜支援菜農。
近年來,“菜賤傷農”的現(xiàn)象在各地頻繁上演,乃至于有的地方“三年一輪回”。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等同樣此起彼伏,又時不時“菜貴傷民”。
其實,“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像昆明嵩明的菜農,今年被油麥菜等菜品重“傷”之后,明年是否還大面積種植油麥菜就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而一旦某種菜品種植量在某地明顯下降,按照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市場規(guī)律,其就有可能變成“蒜你狠”的翻版,從而“菜貴傷民”。
昆明嵩明今年蔬菜大規(guī)模滯銷,業(yè)內分析是緣于今年暖冬,原本主要銷往的廣東和北方等地,也種植和生產了一定規(guī)模的蔬菜,致使外省需求大幅下降。這看似是氣候原因使然,但背后卻無法忽視信息不對稱給菜農帶來的困惑。以今天科學技術之發(fā)達,如果氣候預測和大數(shù)據(jù)成果能夠更廣泛地應用到農業(yè)生產上,想必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農民的盲目或者全憑經(jīng)驗種植。從這個角度看,在科技扶農、科技助農方面,我們或許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更為值得思考的是,同樣是油麥菜,在嵩明的田間大棚里,1角錢一公斤賣不動,而在昆明市的蔬菜市場中卻可以賣到6元錢一公斤——除了讓人揣度農產品流通渠道成本太高之外,也詫異于城鄉(xiāng)之間的“綠色通道”太過不暢,以及背后同樣的信息不對稱。我們固然要為自駕車去菜地割菜的市民點贊,然而,在信息技術和現(xiàn)代物流發(fā)達的今天,靠“全城買面”、“全城買菜”來扶助某一個群體,總有一種力所不逮之感,或許在政策層面暢通城鄉(xiāng)之間的種種“綠色通道”,才是更給力的路徑。
總體來講,走出“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的魔咒怪圈,根本上需要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解決好“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的問題?!度嗣袢請蟆吩诮庾x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指出,文件政策所指向的其中一個問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yè)結構性矛盾,不能再讓農產品產出來賣不出去。解決農業(yè)結構性矛盾,讓農民和市民兩頭都獲益,實是民生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