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示:農村電商已經越來越成為“雙11”的亮點,不僅僅是農產品上行在豐富著電商市場,農村巨大的消費潛力也成為活躍“雙11”的主戰(zhàn)場。電商平臺如何更好地服務農民消費群體,來自農村的“電小二”如何更好地應對電商發(fā)展帶來的機遇?
“雙11”的狂歡,越來越不只屬于城市。隨著電商在農村的全面滲透,面對購物的超級誘惑,農民也早早翹首以盼,等待著11月11日凌晨鐘聲的響起,準備“大干一場”。
但農村與城市又有不同。對農民來說,除了享受和城里一樣便捷、超值的購物體驗,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電商平臺,打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廣產品品牌,實現(xiàn)溢價銷售。而對傳統(tǒng)農業(yè)來說,更大的命題在于,如何通過“觸網”,更好地完成供應鏈的改造,從而對接巨大的消費市場。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試圖從阿里村淘戰(zhàn)略、一位村淘合伙人和更多農產品電商經營者的角度,來解讀這場即將到來的盛會對于農村電商的深層次涵義。
村淘點:智慧農村從這里開始
作為“雙11”的制造者,阿里巴巴無疑是最大焦點。2014年9月,阿里在美國上市后,正式將涉農電商作為未來三大戰(zhàn)略之一。隨即,阿里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具體模式上,阿里通過搭建縣、村兩級服務網絡,發(fā)揮電子商務優(yōu)勢,突破物流和信息流的瓶頸、人才和意識的短板,打造“網貨下鄉(xiāng)”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當然,整個項目的第一步就是代購。
經過兩年來的發(fā)展,截至今年8月,農村淘寶已落地全國29個省,農村淘寶合伙人以及淘幫手的數(shù)量接近2萬人。記者采訪獲悉,今年“雙11”中,農村淘寶也同步進行。這對許多剛入駐村淘平臺的商家們來說,多屬第一次,顯然是一場硬仗。
10月13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16縣域生態(tài)電商節(jié)暨雙11鄉(xiāng)村電商博覽會”上,阿里副總裁、農村淘寶事業(yè)部總經理孫利軍表示,今年村淘“雙11”,將與入駐商家重點圍繞通過服務來打透農村市場,“在之前村淘2.0戰(zhàn)略中,我們和商家更多的是考慮賣貨。但在3.0戰(zhàn)略中,服務將是商家升級的一大核心。”
記者在阿里巴巴采訪了解到,與去年不同,今年村淘升級為“3.0戰(zhàn)略”后,將圍繞新的“三個中心”,即生態(tài)服務中心、創(chuàng)業(yè)孵化中心和文化公益中心,來布局“雙11”,整個村淘合伙人的角色,也將從創(chuàng)業(yè)者變成鄉(xiāng)村服務者。
具體怎么變?比如,村淘點將不再簡單購物、賣貨,而是接入阿里系統(tǒng)從電商、金融、醫(yī)療、教育到文娛的全部資源,讓農民享受互聯(lián)網帶來的智慧鄉(xiāng)村服務,借此,阿里可以獲取更多的農村大數(shù)據(jù)。又比如,未來,以村淘點為核心,將孵化更多做本地服務的商家,以及拓展農產品、工業(yè)品上行的店鋪。
據(jù)介紹,如今,阿里村淘整個下行的物流成本已得到有效壓縮,而這一成本的降低,將帶動更多農產品的上行。目前,村淘團隊正依托阿里零售平臺以及村淘鄉(xiāng)甜頻道,開展上行工作。同時,當區(qū)域農產品達到一定規(guī)模時,則將通過1688平臺,實現(xiàn)集采集批。
吳炎鳳:農村新派創(chuàng)業(yè)者
11月1日,在網絡世界中,又叫“小光棍節(jié)”。對吳炎鳳來說,她所領銜的農村購物狂歡,從這天真正開始,一直將持續(xù)到“雙11”結束。當天,在浙江桐廬鐘山鄉(xiāng)吳宅村的廣場上,一輛敞篷車作舞臺,吳炎鳳扯著喉嚨,推銷著保暖鞋、棉衣等產品。
桐廬是阿里村淘建立首個縣級服務中心的所在地,如今已有220多個村淘點。臨近“雙11”,在縣級服務中心的組織下,所有村淘合伙人都鉚足了勁。按照方案,10月21日開始到31日,主要是前期入戶調研村民需求;11月1日至10日,開始有現(xiàn)貨銷售,部分商品實行預售;等到11日,則全面放開,與城市一樣,需要下單搶購。
“論時間,農村這場購物狂歡,比城里時間更長,促銷方式也更多,更熱鬧。”這不,在接下來一周里,吳炎鳳將與周邊幾個村淘點的合伙人組成“六人小分隊”,輪流到各村展銷,“我們每個合伙人手上都有幾十個樣品,湊在一起就很豐富了。”
敞篷車是由縣級服務中心統(tǒng)一派發(fā)。在桐廬,這樣的小分隊有近20個,每隊一輛車。具體怎么吆喝?大家就各顯神通,玩游戲也好、發(fā)福利也罷,總之使出渾身解數(shù)。過去,一幫人都不懂推介,現(xiàn)在經過磨煉,個個都成了“營銷大師”。
去年“雙11”,吳炎鳳總共賣了80多萬元的貨。讓人驚訝的是,她竟然賣出了3輛汽車。怎么做到的?吳炎鳳的秘訣在于抓住農民需求,并且做好配套服務。這不今年,老早之前,吳炎鳳就開始奔走各家各戶,發(fā)傳單、填問卷。每天下午3點開始,直到晚上八九點。
吳炎鳳哪來這么多創(chuàng)意和精力?你或許會覺得,她肯定是位年輕姑娘??捎浾咭粏枺涯杲氚?,2014年做村淘前,連電腦都不會,純屬“網購小白”一枚。正是肯吃苦、又好學,讓吳炎鳳成為了“村淘達人”,現(xiàn)在每個月,她的村淘點銷售額在5萬多元。11月1日當天,吳炎鳳就預售出了20臺家電。
吳炎鳳說,自從有了村淘點,老百姓的電商意識越來越強,有了買就有了賣?,F(xiàn)在,不少農民主動上門,詢問能否把自家吃不完的農產品也上網賣。村淘桐廬縣級服務中心的負責人湯忠強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植入“社區(qū)功能”,實現(xiàn)本地農產品的網上交易。
農產品賣家:市場越大挑戰(zhàn)越大
記者了解到,在“雙11”中,許多農產品賣家并不特別“感冒”,原因在于物流的爆倉,對生鮮農產品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而且,許多賣家也坦言,如今淘寶平臺對售賣農產品的門檻設定得越來越高,許多規(guī)?;纳闲?,都是由平臺直接深入前端供應鏈并給予流量等支持,才能得以完成。
如此一來,許多賣家如今將精力移至日益崛起的微商。如今,微群這支“螞蟻雄兵”,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在“雙11”中,許多對物流要求不高的初加工農產品,也開始嶄露頭角。商家們都準備在狂歡中“撈金”。
“85后”青年麻功佐就是其中之一。小麻大學畢業(yè)后,在杭州做了兩年服裝淘寶,看到家里蜂蜜難賣,就又回到家鄉(xiāng)松陽縣大東壩鎮(zhèn)橫樟村,開始幫父親網銷蜂蜜。他的做法就是:通過微信,網上直播養(yǎng)蜂、割蜜全過程,土蜂蜜來自哪里,口感怎樣,讓消費者看得明明白白。
很快,他的土蜂蜜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如今小麻幫周邊幾十戶蜂農解決出路,每個月的銷售額都能達到20多萬元。說起“雙11”的營銷方案,麻功佐笑言“暫時保密”。不過,他和團隊胸有成竹,欲借此機,推一把自己的產品品牌。
在麻功佐看來,“雙11”對買家來說,是場狂歡;對賣家而言,卻是一場極大的考驗,因為其中涉及到營銷宣傳方案的設計,涉及到供應鏈的完善和把控,稍有不慎,可能會砸掉品牌。這幾天,他的團隊天天夜以繼日,準備迎接這場硬戰(zhàn)。
麗水作為浙江的山區(qū)市,過去幾年中,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態(tài)化、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的農產品運營模式。該市農村電商服務中心運營總監(jiān)盧菲則認為,電商作為一種營銷方式,確實大大縮短了供應鏈,但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對傳統(tǒng)供應鏈的改造,關鍵思路在于如何去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作為服務商,我們會要求產品必須標準化生產,并實行可追溯管理,并且有專業(yè)的服務團隊,解決包裝、加工、冷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盧菲看來,如今大家對“電商”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必須與前端生產、品牌營銷等產業(yè)鏈形成有機結合,“對‘雙11’,許多農人或許不愿湊熱鬧,但它提供了一種經驗——農產品營銷也需要‘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