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的科爾沁左翼中旗,廣袤的農田里一片繁忙。年過六旬的石長山在敖包蘇木朝倫敖包嘎查種了一輩子地,但去年以來發(fā)生的變化,完全顛覆了他之前的種田方式。
“以前澆地得起早貪黑,現在輕松多了。去年地里多了好幾根‘鐵桿子’,地里缺水、缺肥了,我的手機就能收到短信,用遙控器坐在炕頭也能澆地。”石長山笑著說。
石長山所說的是科爾沁左翼中旗去年開始推廣的“水肥一體精準澆灌管理系統(tǒng)”。敖包蘇木行政秘書楊俊學介紹,所謂的“鐵桿子”是用來監(jiān)測土地水肥情況的感應裝置,所有的監(jiān)測數據都會傳送到澆灌管理系統(tǒng)的村級管理平臺。
在村級管理平臺的機房里,記者看到屋子的一側放有3個與水泵連接的白色大桶,桶上分別寫著“氮”“磷”“鉀”的字樣,另一側則是一臺電腦。
楊俊學說,去年朝倫敖包嘎查進行了這個系統(tǒng)的使用示范,在1000畝土地上建設了自動澆水施肥的管道和土壤情況監(jiān)測裝置。土地的監(jiān)測數據匯總到村級管理平臺,然后將各地塊的信息發(fā)給農民,最后由農民遙控澆地。
據初步測算,這套系統(tǒng)在使用后,澆地平均用水減少了一半,用電減少了五分之一,因此受到當地農民的普遍歡迎。
除了提高生產效率,內蒙古一些地區(qū)還使用科技手段將沙地加以利用,成功種植沙漠水稻。
在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記者看到,在大小不一的地塊上,一些農民正在駕駛插秧機插秧。“我們這里地處科爾沁沙地,眼前的地里之前除了沙子還是沙子,現在已經被改造成良田了。”當地農民張貴有說。
據介紹,改造沙地的關鍵是在平整后的沙地覆蓋一層“保水砂”,這是一種用當地沙土制成的新型材料,能夠在沙地上形成一層既具有透氣性又能防止水向下滲漏的保護層。
已經在奈曼旗承包了5000畝沙地種植沙漠水稻的李紹華說:“沙地地區(qū)晝夜溫差大,種植出來的水稻口感特別好,價格比普通水稻高三四倍。”
看著插滿秧苗的沙漠稻田,李紹華說,他計劃明年將沙漠水稻的種植面積擴大一倍,將更多的荒地沙地改造為綠色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