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yè)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2月15日《南方都市報》)
所謂“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yè)規(guī)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yè)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
看得出來,對“家庭農場”來說,其核心要素就在于扎根農村、以農業(yè)作為主要的經營產業(yè)。至于“家庭農場”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種糧,一種是種菜;而無論是哪一種,都面臨著很大的風險與壓力。
先說種糧。在我國,種糧一直利潤菲薄。“家庭農場”若想通過種糧來賺錢,就不能種植普通水稻、小麥之類的農作物,而必須獨辟蹊徑,去種植利潤較高的糧食,比如有機水稻。畢竟,在市場上,有機水稻的利潤通常是普通水稻的十倍;而要想種植有機水稻,“家庭農場”就面臨著環(huán)境、技術、種子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要想克服,殊為不易。
再說種菜。就利潤而言,種菜普遍高于種糧,但種菜的風險也高于種糧;一旦大規(guī)模種植的蔬菜找不到銷路,“家庭農場”就將血本無歸。而豐收的蔬菜找不到銷路的情況,多年來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在此境況下,“家庭農場”若想將種菜作為主業(yè),就需他們走訂單農業(yè)的道路。
由此可見,無論是種糧還是種菜,對“家庭農場”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想讓“家庭農場”順利地經營下去,就需要當地政府對“家庭農場”多加扶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術、資金及銷售渠道上的幫助,讓他們能夠慢慢站穩(wěn)腳跟打開市場。
倘能如此,“家庭農場”就能成為農村的支柱,拉動農村本地經濟的大力發(fā)展。除此之外,“家庭農場”還能給農村帶來多種益處。一是解決農村的空心化問題。二是解決留守兒童的難題。三是解決農村城鎮(zhèn)化的難題。對廣大的農村來說,發(fā)展“家庭農場”確實是一條可行之道。期待各地的政府部門能夠對“家庭農場”大力扶持,讓“家庭農場”在農村遍地開花,真正造福廣大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