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套在水果上的薄薄的袋子,成本少的幾厘,多的也不過幾分,四川眉山的徐世慧、徐世陽兄弟卻將它從單層做到雙層,從樹下套到樹上。如今,四川新惠陽保鮮有限公司通過在細分市場里精耕細作,儼然將小小的紙袋生意做成了一個年產量上百億只、產值近億元的大產業(yè)。
精耕市場,研發(fā)科技紙袋
1995年,新惠陽保鮮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最初生產的是水果保鮮袋。從樹上摘下來的柑桔,套上新惠陽生產的那樣一個薄薄的膜袋后,可以放上幾個月不爛,擱到春節(jié)時賣,價格能翻幾倍。創(chuàng)始人徐氏兄弟所在的縣是柑桔生產縣,果農們看到增產效果明顯,家家用保鮮袋,兄弟倆的生意開始日見紅火。
到了1998年,新惠陽迎來了新的商機。那時北方出產的蘋果受農藥污染和病蟲害影響,損失嚴重,徐家兄弟到種植蘋果的山西、陜西一帶考察后,考慮將保鮮袋套到還在樹上生長的蘋果上,以杜絕這些危害。但是,膜袋在樹上要經歷長達幾個月的日曬雨淋,這就需要解決很多技術問題,比如透氣性、防曬、抗老化等。什么樣的功能膜袋能讓水果增產、外觀漂亮、少用農藥又不致病呢?
徐世慧苦苦琢磨了很長時間,還幾次到科研院校向專家學者求教。通過生產、試驗,不斷改進配方,新惠陽終于研制出了一種具有透氣、轉光功能的膜袋。2000年,徐世慧為這種水果透氣套膜袋申請了國家專利。此后,徐世慧又將日本進口的一種紙袋加以改進,研制出雙層水果套袋,增產效果比進口產品更上一層樓,價格卻從進口時的四毛一個降到了四分一個。
十多年時間,新惠陽擁有了多項國家專利,產品銷售到大江南北,品種也從單一的蘋果套袋發(fā)展到梨、桃、葡萄、香蕉等幾乎所有水果的套袋。
創(chuàng)新銷售,模式一舉三得
生產水果套袋季節(jié)性很強。每年9月份開工,加班加點生產一直到來年4月份,在這段時間里把一年的貨備足,5月份集中銷售,七八兩月休息。這就要求企業(yè)在生產季節(jié)儲備大量資金,用于原材料、人工等各項開支。新惠陽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新的銷售模式以解決公司對流動資金的需求。
在水果主產區(qū),他們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選擇一家果農代理新惠陽的產品。每年生產季開始之前,代理商要提前將貨款打進來,給他們支付利息,到了5月份銷售季統(tǒng)一將貨發(fā)給對方。對代理商來說,他們除了賺取產品分銷所得的利潤,還能獲取比銀行存款還高的利息,一舉兩得。新惠陽則解決了生產季的巨額資金需求。還有一個好處是,新惠陽借此建立起一張嚴密的分銷網絡,使得假冒產品無法滲透進來。徐世慧告訴記者,這種營銷模式得以推廣的前提是,產品質量必須是果農信得過的。
盡管已是四川最大的水果套袋生產企業(yè),徐世慧卻不滿足,他琢磨著讓新惠陽將產品銷售到東南亞、日本去。
在水果外面套上個紙袋子,就能防蟲、防雨還能增產。新惠陽公司生產的“水果保鮮袋”不僅成為了果農們種植水果的必選工具,還成就了一段以小額成本創(chuàng)造上億產值的財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