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戰(zhàn),儼聽松濤,傾瀉入杯,云光瀲滟。此時幽趣,未易與俗人言者,從羅廩的《茶解》中可知,古人對茶席之雅尤其講究。從前文人作畫氣息上追求“雅正”,而茶席之雅,便出襯出茶人心中的高雅。
作為茶與盞的映物,茶席以它及其包容的胸懷。包羅杯盞間的萬象,從不刻意的占盡風頭,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靜觀其變,不語不言,自稱一派方圓。何謂茶席?茶席便是以茶為魂,在自然空間中,與藝術形式相結合,完成一個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
茶席為茶而生,是茶的展現(xiàn)與延伸。一茶,一盞。無需過多雕琢裝飾,在追求平實中還能以小見大、藏巧于拙。
坐于席間,在壺承與壺的溫潤中感受時光悄然,時空交織。
一方茶席,一片天地。布一方茶席,緩緩鋪開,置三五茶盞,沖泡一壺好茶,品茶亦別有一番韻味...
茶席,不僅展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美,還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觀念。正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物我兩忘,羽化登仙,講的都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或辟一靜室,或至林泉之外,設一茶席,置器、插花、焚香、掛畫,或獨飲,或邀三五知己,汲泉瀹茶,徐徐而飲,平和心境,感應天地萬物之美。
任何單獨的一件茶器,即使是價值連城的“名器”,單打獨斗都無法完成茶席藝術世界之統(tǒng)一,反之,即便所有的茶器都是觸手可及的日常用品,組合得當,就能泡出好茶,呈現(xiàn)完美的藝術。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這是古人一種煉達的生活哲學。臺灣茶人解致璋說:“它是溫柔敦厚的待客之道,是親切地與朋友分享一杯好茶的心情。
從茶器的相互作用中展現(xiàn)出茶的性格與味道,慢慢呈現(xiàn)給席間的每個人。
帶著山嵐霧氣,帶著噴薄的陽光,帶著四季更迭的滌蕩融合于茶水間通過茶席得以品嘗與咀嚼。
秋風夜,鋪一方素色席布,撿上幾片落葉零落席間插幾朵淡雅小菊,擺上粗陶茶器。焚香,放上梅曰強先生的《移云齋心旨》。瀹一壺小種,出湯時的馥郁便可彌漫席間,醇和茶湯滋潤秋燥,蘆葦簾外秋風蕭瑟而茶席的暖意融融古韻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