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系統(tǒng)的存在,關系到海洋生態(tài),關系到5億人的生活,我們絕不能坐視它的消失。從大堡礁到西沙群島,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正聯(lián)合起來解決這場珊瑚大危機。
我們能幫助珊瑚礁恢復嗎?能。
我們怎么幫助珊瑚礁恢復?保護+人工修復。
由于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愈加嚴重,各國科學家與海洋保護人士也都在積極尋找?guī)椭汉鹘富謴偷姆椒ê图夹g。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保護,通過去除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影響因素,如人類破壞、污染、過度捕撈、敵害生物等,讓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彈性(resilience)自我恢復;另一類是人工修復,通過人為的手段加速與輔助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例如通過移植增加珊瑚數(shù)量、培育珊瑚、改善珊瑚礁底質狀況等方法。
在實際的操作中,第一類方法更為重要,因為不去除威脅,珊瑚礁做再多的人工修復也無法恢復。
但對于退化嚴重的珊瑚礁來說,其自我恢復能力衰退,即便實施保護也難以恢復,就需要采用兩類方法結合的方式進行修復。
我們如何保護珊瑚礁生態(tài)
在保護方面,最主要的是建立珊瑚礁保護區(qū)或國家公園,對關鍵區(qū)域進行嚴格的保護。
澳洲的大堡礁與美國夏威夷均將珊瑚礁海域設立為國家公園,并且劃分為不同功能區(qū),對關鍵區(qū)域進行嚴格保護,部分區(qū)域對垂釣等休閑漁業(yè)開放。然而,即便如此,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珊瑚礁白化、長棘海星暴發(fā)、珊瑚礁疾病等仍然造成了不少珊瑚礁的退化。
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尤其在保護區(qū)規(guī)劃、管理珊瑚礁保護方面的政策與法規(guī)還未跟上。不過,海南省2017年開始實施的《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guī)定》將珊瑚礁的保護推進了一步,嚴禁對珊瑚礁和硨磲實施破壞行為,更重要的是禁止了珊瑚與硨磲制品的出售、購買、運輸、攜帶、寄遞等行為,力圖從源頭上遏制珊瑚與硨磲工藝品加工對珊瑚礁的破壞。
保護措施還包括控制珊瑚礁沿岸農藥使用、減少排污、降低珊瑚礁捕撈強度等。
最后還有一個保護措施,是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一個,那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降低珊瑚白化規(guī)模和頻率。
我們如何進行人工修復
在進行保護的同時,人們還開始進行珊瑚礁的人工修復。
從上個世紀開始,人們就嘗試進行珊瑚移植和培育。
日本、以色列、美國是較早開始這方面研究的國家。不過隨著東南亞國家對珊瑚礁的重視,從上世紀末,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也開始了相應的嘗試。
珊瑚在移植過程中需要有足夠數(shù)量的珊瑚用于移植,而嚴重退化的珊瑚礁往往沒有太多的珊瑚可供應,僅依靠采集野外自然環(huán)境中的珊瑚可能對珊瑚礁現(xiàn)有珊瑚造成破壞,因此就需要珊瑚的培育來增加珊瑚數(shù)量。因此,人工珊瑚培育技術也相應登場。
目前各國采用的珊瑚人工培育技術分為兩大類,利用珊瑚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特點進行培育。
前一類是借由珊瑚有性繁殖產生的配子或幼蟲進行育幼,發(fā)育成幼蟲或珊瑚個體后再放歸或底播移植到珊瑚礁中。而利用珊瑚無性繁殖技術的培育方法就有些類似農業(yè)中的扦插,將珊瑚的斷枝在人工環(huán)境中或野外條件下培育成珊瑚的成體,再將成體底播移植回珊瑚礁中用于增加珊瑚數(shù)量。
兩種類別方法的優(yōu)缺點可見下表。

兩種類別的珊瑚培育方法優(yōu)缺點比較(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
雖然利用有性繁殖的方法缺點較多,但它的兩個優(yōu)點確是無可替代的。
首先,珊瑚的基因多樣性對于珊瑚礁非常重要,是構成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彈性的重要基礎,基因多樣性高的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壓力時能具有更好的抗性。
其次,一旦突破珊瑚幼體初期死亡率高的難題,就可批量產生大量珊瑚幼體,提高珊瑚培育速率。
不過在當前階段,利用珊瑚無性繁殖的方法更實際有效,也是絕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的主要方法。
在珊瑚培育領域,日本是最早著力研發(fā)經由珊瑚有性繁殖培育珊瑚幼體的技術的國家,并已經將這一技術應用在恢復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與造島護礁中。
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他們將培育出的珊瑚幼蟲與珊瑚個體運送至沖之鳥礁,用于保護該礁盤免于受海平面上升和海浪侵襲而消失,以維持他們宣稱的基于沖之鳥礁的16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qū)海域。
近兩年,澳大利亞也在考慮用人工培育出的珊瑚幼蟲放歸到珊瑚礁上增加珊瑚數(shù)量,以期望加快恢復受白化影響的珊瑚礁。
帕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國家采用的珊瑚培育多是利用無性繁殖的斷枝培育,利用放置在海底的鐵架或PVC管架作為珊瑚苗圃,在其上固定珊瑚讓其生長。他們選擇的區(qū)域多是臺風影響較小的水域,珊瑚培育用的鐵架或PVC管架多直接放在海底,無須特別固定。
而在加勒比海域,除了在海底放置珊瑚苗圃外,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還利用繩索和浮球在水中建立“珊瑚樹”培育珊瑚斷枝,從而更加立體的利用海區(qū)水體。
我們在西沙海底“造林”
相較于國外的珊瑚礁和修復工作,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我們的南海珊瑚礁和相關修復工作。
目前,西沙珊瑚礁狀況不容樂觀,退化的珊瑚礁自然恢復能力不足,漁業(yè)捕撈壓力還未消除,因此在遭受長棘海星破壞后的10年間,珊瑚礁的恢復速度一直非常緩慢,有些區(qū)域甚至出現(xiàn)部分“退化—恢復—退化”的反復現(xiàn)象。
為了修復西沙珊瑚礁生態(tài),自2009年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生態(tài)學與珊瑚礁生物學學科組就在西沙開始了珊瑚培育與珊瑚移植技術的實驗。
在2010-2012年的三年間,對西沙的珊瑚進行了珊瑚幼體培育,獲得了數(shù)萬珊瑚幼體,并放歸到西沙的珊瑚礁上。不過由于西沙群島條件限制,在島上開展珊瑚人工幼體培育面臨重重困難,不易擴大規(guī)模。
西沙的水體污染小,珊瑚礁盤廣闊,比較適合野外培育,但臺風的影響嚴重,每年都有數(shù)個臺風直接影響西沙海域。如果采用帕勞、泰國等地區(qū)的方法,直接將珊瑚培育苗圃放置在海底,而不施以牢固的穩(wěn)固方法,一次臺風就可造成所有成果付之東流。
在西沙珊瑚礁盤上進行的實驗顯示,即便采用直徑18mm的鋼筋做出珊瑚培育的框架,并用30cm長的鐵釘將其釘在珊瑚礁盤上,仍然無法承受臺風和海浪的襲擊。臺風過后,一半的鐵架都被海浪連同鐵釘拔起,甚至有的鐵架直接被打散,上面培育的珊瑚也全部丟失。
為減少臺風與海浪的作用,我們借鑒了TNC的方法,采用繩索、浮球和PVC管架搭建“珊瑚樹”,利用繩索和浮球的彈性,削減海浪直接作用在珊瑚斷枝上的力量,有效地降低了珊瑚的脫落率。
經過2年多的努力,現(xiàn)在已在七連嶼已經形成一小片“珊瑚樹”構成的水下“森林”。
雖然“珊瑚樹”有以上的優(yōu)點,但因為它在臺風中搖擺幅度較大,魚線懸掛的珊瑚斷枝間也有相互碰撞的情況,所以很多分枝較細、骨骼脆弱和對強烈水流敏感的珊瑚種類不適宜在其上培育,同時形狀為團塊狀、皮殼狀與葉狀的珊瑚難以用魚線綁縛,很容易松脫掉落。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我們根據(jù)西沙的海底情況,研發(fā)了浮床式的珊瑚斷枝培育苗圃應用于珊瑚礁修復中,作為“珊瑚樹”的補充。
在“珊瑚苗圃”上生長的珊瑚斷枝在8個月左右可以增長3-5倍的大小。
浮床式的苗圃安置在貼近海底1-2m的高度,受海浪影響小,能培育多種形狀的珊瑚與骨骼脆弱的珊瑚,但它需要4點固定,建立它所需的水下工作量和時間比“珊瑚樹”要增加至少一倍以上。
當苗圃上的珊瑚生長起來后,每個浮床就宛如一個海底花圃,長滿形狀各異的珊瑚。
苗圃上生長起來的珊瑚,可以為珊瑚礁生物提供棲息地,特別是在魚類繁殖期間,可以為稚魚和幼魚提供庇護所,同時也為小型肉食魚類和魷魚提供攝食場所,這對于珊瑚礁魚類數(shù)量的恢復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培育珊瑚的“珊瑚樹”,到浮床苗圃均可以看到大量小魚生活在其間,苗圃在不經意間起到了人工魚礁的效果。
不過,培育的珊瑚僅是“暫住”在苗圃上,還需要最后一步才算是真正“落地生根”,那就是移植到珊瑚礁上。
珊瑚的斷枝經過數(shù)月的培育后,生長至合適大小時(10-20cm),就需要移植到待修復的珊瑚礁上,用于增加該區(qū)域的珊瑚數(shù)量。
和培育珊瑚一樣,移植珊瑚也需要防備臺風的侵擾。
因為移植的珊瑚需要數(shù)月的時間才能將其組織和骨骼生長至珊瑚礁上,在生長過程一旦出現(xiàn)移動,珊瑚就需要重新在它同珊瑚礁底質的接觸點上構建骨骼和組織。所以,一旦有海浪和臺風影響,移植的珊瑚就很難穩(wěn)固在珊瑚礁上生長,死亡率會大幅上升。
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將珊瑚綁縛在死亡的珊瑚骨骼上、用水下膠固定、綁在釘在海底的釘子上等方法,對移植珊瑚進行穩(wěn)固。
在西沙的珊瑚移植中,我們采用了多種移植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移植的珊瑚已經穩(wěn)固生長在珊瑚礁上,并且個體增長了4-5倍,明年有可能在它們當中出現(xiàn)第一批繁殖的珊瑚(現(xiàn)在還只能說有可能,不能打保票)。
最后,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說的,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雖然不一定有機會去培育或移植珊瑚,但是如果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也會對珊瑚礁生態(tài)的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拒絕購買珊瑚和硨磲工藝品或紀念品,因為采集珊瑚與硨磲都能對珊瑚礁造成直接破壞。
其次,當我們在珊瑚礁附近的海域游泳、浮潛或潛水時,不要踩踏、摘取、撿拾珊瑚骨骼。
同時,在海中盡量采用物理方式防曬,不要涂抹對珊瑚有害的防曬霜。
即使不去海邊,也一樣能保護珊瑚。
生活中,我們可以少用塑料制品,能減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減輕珊瑚受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威脅;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海水變暖的步伐。
讓我們在給珊瑚留下一線生機的同時,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海底花園,不要讓他們只能從存留的影像中品味這份美。